記者高佳菁、楊筱筠/台北報導
「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」,央行嚴管投資客房貸,部分民營行庫趁機搶客,有些持續以一般戶拉客,不過,在央行越查越嚴下,為避免被抓包,據悉,有銀行乾脆以「信貸」做房貸,規避投資客放貸需呈報的規章。
在央行嚴格執行控管銀行對低利房貸競爭及投資客的放款下,老行庫的房貸業務終於如央行所願出現下滑情況,但有部分銀行的業務量「不減反增」,為此,央行不時持續透過電話關切,而且以其他老行庫新承做量都減少、貸款成數減少、利率增加等為例,「明白的告訴」該行的業績「有待改善」。
雖然央行以實際行動關切投資客房市交易,但有些民營行庫仍私下拉客,並趁央行這波打房政策,搶老行庫手中的精英客戶。
從老行庫對於投資客的放款成數、利率普遍都比民營行庫嚴苛,加碼幅度約0.25-0.5%,且貸款成數頂多7成,有些貸款成數更降至65成,這對於醫師或有錢人等優質客群來說,手上有1、2戶都是很正常,因為他們可能一戶是目前居住的地方,另一戶可能是診所或店面等,現他們若要再換屋,那麼在老行庫的規定,幾乎都是被列為投資客,這些銀行眼中的優質客戶根本不會買單。
就因老行庫不敢超越央行的規範,因此,好客戶都往外送,而較敢衝的民營行庫,對於這樣的優質客,自然不會放過,有些銀行乾脆以一般客戶來私下承做,反正只要不被抓包就好。
不過,在央行對於投資客監控越來越嚴下,民營行庫以此方式拉客的難度相對變高,為了省去被央行抓到的風險,現有業者直接變更貸款名目,把「信貸」當做房貸做。也就是說,銀行以房貸的承做利率、成數放款給民眾,而民眾雖然貸的是信貸,但所付的利率卻是比照房貸,雖然信貸的額度有限,但銀行業者則以加強債權的方式,來規避額度,就是民眾將房子拿來當擔保品,且因貸款名目是信貸,因此,銀行不需將貸款列入投資客,央行也查不到,除非是央行特別針對信貸的放款額來細查,否則是不會被發現。
資料來源:http://house.chinatimes.com/content-indexNews-content.aspx?NewsID=19048